91看书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91看书网 > 幻剑奇画 > 第七十八章 仙道

第七十八章 仙道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关于“杏林”的说法在古时有一个典故,相传后汉三国时代的董奉,字君异,福建侯官人,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,与当时的华伦、张仲景齐名,号称“建安三神医”。据《三国志·士燮传》注引,交州刺史士燮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,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刺吏口中并灌入少许水,捧其头摇消之,食顷,昏死的刺吏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,手脚也能动弹了,“颜色渐复,半日能起坐,四日复能语,遂复常”。

类似的记载详见于古书《神仙传》中,相传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,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。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,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,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;看好一个轻病,只须栽一颗杏树。所以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,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。

几年之后,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。杏子成熟后,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,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二万余人。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,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。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,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。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、真人坛、报仙坛,以纪念董奉。

如此一来,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,人们喜用“杏林春暖”、“誉满杏林”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。

而奉道禅常以“小董奉”自居,声称自己说是董奉门下的弟子,救济天下患病的百姓,也不取分毫,与曾隐居与衡山山林之中一个名叫莫问道的道人为同门师兄弟,两人研习董奉的医学病理,精通道医之术,为南派的医学翘首,与北派冷季苍与丁九五齐名,奉道禅为师兄,性慈仁,莫问道则好研制一些奇异毒药,与冷季苍与丁九五颇似。

数年前,莫问道在衡山山林之间修建了道观,在其中修炼的同时也不忘炼制毒药,后来他利用五行八卦相生相克的原理,研制出了一种名叫“离火”的毒药,却也因此被灭了门,江湖传言此毒药为江湖之中最厉害的毒药,纷纷抢夺,事后,众人在道观中死去的弟子的尸首中并未找到莫问道的尸体,对于他的去向,江湖中人,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,只知是生死未卜。

在医史中,与杏林一词相仿,“悬壶”也是中医行医的专用名词,典出《后汉书》及《神仙传》,与道医壶公有关。《后汉书》卷八十二《方术列传》云:“费长房者,汝南人也,曾为市椽。市中有老翁卖药,悬一壶于肆头,及市罢,辄跳入壶中,市人莫之见。惟长房于楼上睹之,异焉。因往再拜,奉酒脯。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,谓之曰:‘子明日可更来’。长房旦曰复诣翁,翁乃与俱入壶中,惟见玉堂严丽,旨酒甘肴,盈衍其中,共饮毕而出。……后长房欲求道,随从人山中……”

这段颇为神奇的记述也见于《神仙传》卷九《壶公传》中,声称“壶公者,不知其姓名。今世所有《召军符》、《召鬼神治病将军府符》凡二十余卷,皆出于壶公……”壶公乃是东汉时一位卖药的老翁,有道术,善用符治病。因常悬一壶于市头卖药,“药不二价”、“治病皆愈”,故后世称行医为“悬壶”。

这一典故流传甚广,道医也因此得意在医学界留下美名,此外,中国传统医学史上还有一则典故“橘井泉香”也与道医有关。

这则典故说的是西汉时湖湘一位叫苏耽的道人,身怀绝技,对母亲极为孝顺,后得道成仙。在成仙之前,嘱咐母亲,明年将有疾疫流行,到时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叶来救治。第二年果然发生大规模疫情,他的母亲便遵照嘱咐,用井中泉水泡橘叶施救众乡邻,活人无数,一时传为佳话。这则“桶井泉香”典出《列仙传》之《苏耽传》,清代闽人陈梦雷《古今图书集成》就将其收入《医术名流列传》之中,流传甚广。

湘南之地东北郊苏仙岭上的苏仙观、飞升石、鹿洞,以及市内第一中学内的杼井,都是纪念苏仙的遗迹。“橘井泉香”一词与上述“杏林春暖”、“悬壶济世”一样,在中医学界脍炙人口。过去医家常常以“橘井”一词或橘、杏并用来为医书取名,诸如“桶井元珠”、“橘杏春秋”等,寓意深刻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